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大人的小學時代

最早的小學校裏的好學代表是背柴走路讀書的二宮尊德像,後來就被國父、蔣公和孔子銅像攻佔了。

以前學校的五育訓練比現在好100倍,覺得只要畢業應該都可以去打仗了,竹劍、摔角、體操…什麼都來,現在的孩子連拿個東西嫌累,旁邊的阿嬤立刻幫他背起來。

檢查大便、殺頭蝨、點砂眼的時代你經歷過嗎?愛盲鉛筆義賣你買過嗎?畢業紀念冊裏你都留了什麼蠢話?

非常有趣的一本書,在國家圖書館的展覽中看完的。

日本的專業雜誌書刊相當多,我很喜歡看。

なごみ是京都出版專講茶道的書,2018年4月號的雜誌講了茶道中的和服怎麼穿,哇…好講究啊,我只要不裸體有茶喝就好,果然日本人的禮儀很周到。

袋帯ふくろおび,最高級的腰帶,名古屋帯なごやおび,打太鼓結,沒在穿和服,也聽不懂人家說什麼,不過穿和服真的很麻煩,每次去旅行採訪,最怕要穿和服,我都不穿,看別人穿,很久,我無法穿著那身衣服去路上玩,我會吐血。


所以,當日本人很累的,喝茶也不能好好坐,還要穿成這樣,不知茶味如何,一種框架滿天飛的感覺,一想到就不好喝 


這本的旅行想法和我的比較接近,旅行是「途中發生的事」,和人生一樣,所以我常說的旅行就是人生的縮小版。

旅行並非存在於某處,而是要由旅行的人自己去做出來,旅行風貌才會完成,所以,去哪兒一點兒也不重要,而是你在旅行中學會了什麼,用出了什麼,但是當然要是自己覺得想要去的地方。

旅行的效用在知道自己有多少能耐,一個人獨處的能耐,這就是我常說的旅行一定是一個人完成的。

旅行的記憶在移動這個關鍵字,是的,因為移動,你看見了旅行的畫面,移動的路線會在你的心上刻得很深,那是和一群人走馬看花,不知行程為何的旅行完全不同的。

最後,大家來發想一下,人生第一次的獨自旅行是幾歲?去哪?幾天?回憶如何?


故鄉對你而言是愛?是親情?還是怕?是束縛?亦或是夢魘

湊佳苗很會寫人心的無力感,因為遇到的事讓人無力,接下來就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行為發生。

是人太過敏感,還是欠缺調適及生存的能力,這值得好好思考。

書中的短篇每一則都很值得玩味,這些明明是生長的地方卻也帶給不同的主角意外的人生,這要說生錯地方,還是生錯人啊!

這是一本生病日記,從中島梓開始書寫到臨終的每一篇,看到最後一篇日記,打了「還」…都還沒完成,就一直出現→→→→→,此時的他已經昏迷,我的眼淚立刻掉下來。

人的一生要活多久才夠?你想過這個問題嗎?人最健康的活著其實50歲剛剛好,也就是我這個時候,該做的事,該玩的事,該見的人都完成了,多活的都算多的。

中島梓在癌症腫瘤無數(他的腫瘤還有名字,他幫「他們」取的)日子裏,一樣教小說課,一樣去演奏爵士鋼琴,一樣穿他喜歡的和服,但他每天越來越累,他的身體已經無法呈受他的行動。

最後那句話沒有打出來,但是,那會不會是「還想再寫下去」呢?

沒有留言:

只有排隊

我們只排這家隊,因為他沒有不排隊的選擇,而且還要5點半開店前30分鐘去排,才能第一輪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