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加恩的十封信

 

嗨 江巧文:

這是《創作者躍遷:從零到一》第一封信。

接下來這十天,我會寫給你十封信,跟你分享 10 個我在寫作過程中,對我有極大幫助的心法。

系列第一封,我們來聊:

如何開始。

有人問過我:

「加恩,我很想要寫作,可是我很在乎別人怎麼想,沒有勇氣寫作。

跟你說個秘密:其實我非常膽小。

我剛開始寫作時,我心裏的感受只有一個字:

「怕」。

怕朋友看到我的文章,
怕朋友沒看到我的文章
怕朋友看了我的文章覺得我很煩
怕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很喜歡但我再也寫不出來
怕...

什麼都怕。

照理來說,我這麼的害怕,我壓根兒沒有想過認真寫作,當一個創作者的。

當時,我剛從台北搬家到屏東,離開了習慣的工作,習慣的交友圈,

甚至剛玩完加密貨幣賠光了我老婆借我的錢。

真的是人生最絕望的谷底。

我不知道人生到底還可以做什麼,當時教會的朋友在種毛豆,我認真地在考慮,是不是就去跟他一起種田算了?

但是,我就是不甘願。

我還沒有到放棄人生的地步。

那時候,我幾乎天天去屏東市圖書館,每天在裡面看書。

完全不挑食,沒有特定方向,每一本書都拿起來翻翻。

到後來,我不再看館內的書了,我開始找各種電子書來看。

某天,我遇見了美國寫作者 Nicolas Cole 的《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一本專門講網路寫作的書。

我當時,還只是在 Medium 上偶爾寫寫,兩三個月才發一次文的創作者。

書中,Nicolas Cole 說了一句話,顛覆了我整個人的觀念:

「社群平台是用來工作的地方,不是用來看別人廢文、發自己心情點滴的地方。
你是社群平台的消費者?還是生產者?這會決定你人生的發展軌跡。

我蓋起筆電,陷入了沈思。

我發現,自己每天滑臉書、發發牢騷、炫耀生活、曬曬貓狗、曬曬心情、曬曬老婆...然後呢?沒了。

我付出了大量的注意力,被臉書收割,變成他們的廣告收益,

但我累積了什麼?短暫的多巴胺噴發,沒了。

原來,我只是臉書的「工具」。

但在 Cole 的書裡,有另一種人,選擇策略性地使用臉書的人:

  • 他們有意識地限制使用時間:只用來發文,跟觀察其它創作者。
  • 他們有意識地留意使用臉書的態度:我是來上班服務讀者的,不是來炫耀生活的。
  • 他們有意識地把臉書文章寫成充滿啟發、高價值乾貨,讓文章即便有外部連結,演算法還是會推薦。

他們選擇當臉書的「生產者」,讓臉書成為他們的工具。

這一群人,我稱為「創作者」。

每一個創作者,都必須簽下一個「生死狀」:

社群平台是工作場所,不代表自我與心情。
上面發生的一切,都等同於職場。

這份跟社群平台的抽離,非常,非常重要。

這份抽離感,會讓你產生工作紀律。

既然是工作,我就必須按照進度完成任務。

即使我昨天喝醉酒、心情差、剛分手...這些都跟工作無關,我必須回到工作崗位,發布今天要寫的文章。

這份抽離感,也會成為你最大的心理盾牌。

在創作路上,你一定會遇到酸民、批評、負面意見。

如果你把社群平台當作「展現自我」的地方,你的自我,就全部暴露在這些攻擊之下。

相信我,你毫無閃避之處。

但如果你把社群當成「只是一份工作」,任何負面評論和酸民的話語,頂多就只是職場上的酸言酸語。

多了這個盾牌,網路上的風言風語,就不會變成你心裡的風風雨雨。

於是,你保護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你更能有智慧地面對,

創作者這條路上,你才走得久。

看完 Cole 這段話之後,當時,我下了一個決定。

「周加恩」這個帳號,只是一家和我同名的內容公司。

我只是給自己找了新工作,替這家公司寫文,就這樣而已。

從那天起,我開始日更。

這不容易,我停更過、偷懶過、再次崩潰過、再次害怕過、再次掉到人生的谷底過。

但這份「與社群平台抽離」的心法,總是讓我更能夠一次又一次地爬起來。

社群平台是工作場所,不代表自我與心情。

把你的帳號當成一家公司來經營,而你,只是它的執行長。

這個微小的觀念轉變,卻有巨大的力量,

是能保護你的心理健康,給你工作紀律,讓你有底氣走向成功的關鍵。

▋ 一套完整的工具和系統。

這份「與社群平台抽離」的心法,是保護你持續創作的第一個金鐘罩。

但你可能會想:「道理我懂了,但具體該怎麼做?我要如何建立一套系統,讓我不只懂,還能每天穩定地做到?」

為了幫助你做到這件事,

我將過去五年來,所有我對網路寫作的實戰經驗和技術,全部濃縮,打造出《AI 電馭寫作》這門課程。

創作者的未來,想要在網路上打造個人品牌的影響力,絕對脫離不了 AI。

很多人在講 AI 對創作者的負面影響,

但很少人討論 AI 如何作為創作者的神兵利器,「把 AI 用對」。

我希望成為那個人。

這十封信,是我希望能從「心態」上,先為你打好最堅實的地基。

而《電馭寫作》課程,則是給你完整的工具、地圖與武器,讓你成為 10x 產能的「電馭創作者」。

如果你準備好了,我會把我所知道的一切,用來幫助你成功。

https://chiukaun.substack.com/p/ai-ce7

祝 平安

加恩

這是《創作者躍遷:從零到一》第二封信。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字:

文筆。

我真的很常被問這個問題:「我文筆不好、沒有個人風格,我要怎樣才可以開始寫作呢?」

我的回答已經是錄音帶 A 面第一首,永遠是:

「風格根本不是重點。」

風格只是你最表象看到的東西。

實際上,讀者根本不 care 你的文章有沒有風格。

他們真正在乎的,是我花了 5 分鐘讀你的文章,我能獲得什麼?你的文章能幫助我什麼?解決我的什麼問題?

說白了,如果風格真的很重要,網路上的爆文應該充滿小說、新詩、散文。

有才華的作家這麼多,根本輪不到周加恩來寫作。

在我的經驗裡,任何思考文筆、風格、人設的時候,都是我浪費大量精力的彎路。

會寫 Line,你就會寫作。

因為你的目標,應該是讓讀者最輕鬆看懂你要說什麼,而不是炫耀文藻。

網路寫作是一個極度缺乏注意力的環境。

你的讀者可能在下班的公車上,一邊忍受吵鬧的小屁孩高中生,一邊搖搖晃晃地抓著吊環,滑 Facebook 看文章。

根本沒有人有心思,細讀你「充滿風格」的文字。

好的文章,是溝通成本最低的文章,意味著最直白、清晰、簡單、精煉的文字。

只要你用口語把話講清楚,用小學生都看得懂的語言,並傳達重要概念,你就能寫出一篇好文章。

也是這種時候,有趣的事情會發生。

當你徹底放下對「風格」的執著,不刻意模仿任何人,

你只是單純地、真誠地,用你平常講話的方式,「我手寫我口」地寫下你最真實的想法

你的「風格」,反而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

風格當然可以模仿。

但在我看來,最好的模仿是「不知不覺」。

最好,你是因為欣賞某位作家的文字,讀了很多他的作品,「不知不覺」地就寫出跟他很接近的文字。

我在剛開始寫作的時候,讀了非常多 Jemmy Ko 的文章,因此我的文字——包括我用的 ▍ ▋【】格式,都是從他學來的。

接下來,我看了很多萬維鋼的《精英日課》、劉潤的《五分鐘商學院》、羅振宇的《羅輯思維》...

我都是因為單純喜歡這位作家,「不知不覺地」,寫作風格開始跟他們接近。

風格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在你平常的閱讀跟寫作中,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產物。

在寫作上,我聽過最受用的一句話是師北辰老師說的「遵從本心,照料他人」。

網路寫作,本質上不是自我表達,而是為他人提供的「文字服務」。

你當然可以寫你想寫的,寫你真心有興趣的——你可以「遵從本心」

但是,你的文字,每一字每一句,都必須為了他人而服務,確保讀者最好理解為優先——你得「照料他人」。

從今天開始,請你把心態從「作家」轉變為「服務者」。

當你確保文字清晰且真誠,

屬於你的風格與獨特,就會自然而然地展現。

你也因此成為人們會印象深刻的「創作者」。

▋讓 AI 照著你的風格寫作

「遵從本心,照料他人」,是我在寫作路上學過最重要的一句話。

風格,應該是在你恪守這句話的時候,自然而然展現的。

「加恩,可是當我使用 AI 寫作的時候,我要怎樣讓我的寫作不要有 AI 的機器味道?」

這是我在開發《AI 電馭寫作》課程時,最集中火力要解決的問題。

創作者正確使用 AI 的姿勢,應該是同時能使用 AI 的強大力量,同時確保自己不被 AI 取代。

所謂:人要比 AI 兇。

我希望能幫助你,在你使用 AI 的時候,可以 100% 掌控 AI 的產出,讓 AI 為你服務,放大你的產能,成為 10x 電馭創作者。

這是我打造這門課程的核心目標。

如果你準備好了,我會把我所知道的一切,用來幫助你成功:https://chiukaun.substack.com/p/ai-ce7

祝 平安

加恩

嗨 江巧文:

這是《創作者躍遷:從零到一》第三封信。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字:

專家。

「加恩,我沒那麼厲害,我不是專家也不是老師,只是一個新手,我也能寫作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永遠是:

「恭喜你,你正坐在金礦上,你都不知道。」

2019 年,我在 Medium 上寫出第一篇文章,直到 2024 年,我才開始日更。

這 5 年,我的產量平均每 3 個月一篇。

因為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厲害」,總以為要達到某個「標準」才能發布。

我心裡總有一個聲音:

「不行...還不夠好...我得要是一個專家才能發文...不然我會被笑...」

直到 2024 年,某天我豁出去了,開始瘋狂寫作後,

我才發現:新手,其實是最完美的老師。

如果你現在是個完全的寫作新手,正要開始接觸一個陌生主題,你應該非常開心。

為什麼?

回想一下高中的時候,你更喜歡找老師問問題呢?還是找同學問問題呢?

也許你跟我一樣喜歡巴著老師問問題,但我發現:

許多人其實不喜歡跟老師講話。

大多數人,更喜歡問隔壁那個考 95 分的同學,而不是抱著參考書去辦公室找老師問問題。

甚至到了大學,我會特地在 office hour 的時候去找教授聊天、吃飯

我才知道:靠,原來只有我會這樣做。

大多數同學,都會自己問學伴、問卷姐、借共筆來抄,也不要問教授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同學距離我們比較近。

跟老師說話有壓力,但是跟同學說話很輕鬆:你就只是個同學而已,我不用擔心問你蠢問題。

當你是個新手,你就是在距離讀者最近的狀態,你最有機會寫出讀者非常有共鳴的文字。

你其實正坐在內容金礦上,有非常強大的優勢:

  • 你正在面對的問題,就是所有其他新手都必須面對的痛點 — 完美選題。
  • 你找到的解法對你有用,對其它人也有用 — 超寶貴經驗。
  • 你寫作的語言,是新手最能理解的語言 — 超平易近人。
  • 你解決問題的過程,充滿血淚掙扎,大家最愛聽別人的慘痛故事 — 超娛樂性。
  • 你必須先在腦中進行更高強度的整理、歸納、簡化,這是「費曼學習法」的完美實踐:教,是最好的學。

如果你正要開始學習一個新領域,請好好善用新手的優勢,用爆「公開學習」(Learn in Public)這門策略。

你不用裝懂裝會、擺出高姿態,更不要去聽什麼「Fake it till you make it」這種屁話。

好好跟隨自己的熱情,去研究一個主題,解決你想面對的問題

然後真實地跟別人分享,你學到的東西。

當你從第一天就這樣做,持續半年之後,

我跟你保證:你會以十倍的速度學習。

同時,你的學習筆記、你的踩坑紀錄、你的實踐心得...這整個過程,本身就是最珍貴、最無法被複製的內容。

隨著時間的積累,你會發現,你已經圍繞一個主題,建立起了一整個系列的內容資產。

未來,你可以輕鬆地重新組織成懶人包、電子書,甚至是線上課程。

正在讀一本書嗎? 不要只在讀完後寫書評。每天分享一個讓你最有感的金句,並寫下它如何改變了你的行動。
正在學一個 AI 提詞? 分享你今天嘗試了哪個失敗的提詞,並分析失敗的原因;或者分享一個讓你效率提升 30% 的小技巧。
正在研究一個新領域? 不要只在成為專家後才開課。公開你的研究計畫,分享你正在讀的材料,把你的思考,用不成熟的框架先畫出來,邀請大家給你回饋。

分享過程,而不是結果;

建造信任,而不是崇拜。

持之以恆,你會發現:「教學,真的是最好的學習」。

▋ 開採金礦。

「當同學,不要當專家。」

當你擁抱了新手的身分,你坐在一座內容金礦上。

但接下來,你可能會遇到一個最實際的挑戰:

「我要如何把我那些混亂的學習筆記、踩坑紀錄、一閃而過的靈感,『有系統地』開採出來,寫成一篇篇對別人有幫助的文章?」

「以及,我要怎樣用 AI 做到這件事?」

真誠,是我們的起點;

而系統,是我們開採這座金礦的方法。

這是我打造 《AI 電馭寫作》 的初衷。

在課程中,我會跟你分享「Obsidian 極簡卡片筆記盒法」,讓你只使用 3+1 個資料夾,就建造出能夠收納數千張筆記,井然有序的卡片筆記系統。

這套系統,可以幫助你:

⇨ 高效整理:把零碎的靈感、筆記、經驗完整收納,自然而然地「長出」一篇文章,讓未來的你輕鬆產出。
⇨ 串接 AI :使用 Cursor 串接卡片筆記盒,結合 AI 的力量 10x 放大你的產能。
⇨ 建立專業:幫助你從第一天開始,分享的內容就充滿價值,建立你的專業和影響力。

「公開學習」是最強大的策略,但它需要一套強大的工具來執行。

你不需要成為專家才能開始。

但從今天開始,你的每一次學習,都會是你未來專業的積累。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了,我想邀請你打開你的內容金礦大門,開始你的公開學習之旅:https://chiukaun.substack.com/p/ai-ce7

祝 平安

加恩

嗨 江巧文:

這是《創作者躍遷:從零到一》第四封信。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字:

公開發佈。

我剛開始日更時,其實有好幾次,都幾乎要放棄。

最危險的一次,是我已經在高雄喜劇開港講完笑話,喝了一點酒,才猛然想起來

靠,今天還沒發文。

於是我跑回車子裡(我從屏東開車去高雄練笑話)

打開筆電在黑暗中,用 30 分鐘,帶著有點茫的眼神打完那天的文字。

堅持要日更,公開發佈,真的是我做過最難的一件事。

當時,我每天早上會跟著一個影片練下背核心(因為坐太久)。

我很喜歡在影片中,教練對快撐不下去的學員說的一句話:

「如果這件事很簡單,那任何人都做得到。」
If this is easy, anybody can do it.

當我在寫作撐不下去,今天不想發文,快要打破紀律的時候,

我也會對自己這樣說:

「如果日更很簡單,那就任何人都做得到。」

如果任何人都做得到,那就沒有做的意義了。

我現在覺得很困難,恰恰就是正確的訊號。

「障礙,就是正確的方向。」(Obstacle is the way)

當你在做一件困難的事時,過程中的磨練,就是最精華的一件事。

因為困難,你挑戰了多數人做不到的事,

你會成為少數的異類,擁有少數人才有的東西:本事。

什麼叫「本事」?

在《納瓦爾寶典》中,Naval Ravikant 對它的定義是:沒有任何學校會教的知識與技術。

如果學校有教,任何人都學得會,

那不好意思,你學得會,你的競爭者也學得會,你不具備獨特優勢。

本事,是透過你個人的熱情與天賦,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技術。

本事,就是你的終極護城河。

本事,就是當你做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仍然堅持下去而累積下來的技術。

公開發布,就是你作為創作者,沒有任何人可以教你的「本事」。

因為你要持續和心魔正面對決,而且隨著你變強,心魔也會變強。

「加恩,那要如何掌握『公開發佈』這一門本事?」

第一個方法是,去運動。

而且是,會有人逼你,高強度的運動。

我在兩年前開始打泰拳,這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是,

我常常被逼到心肺的極限,大概每分鐘心跳 200 下以上那種。

當你時常被逼到生存的極限邊緣,你漸漸會發現:其實在極限不舒服的狀態下,也沒有那麼糟。

我好像,也是好好地活著回來了。

久而久之,這會訓練出你的耐力,幫助你面對非常困難的事情。

你不一定要去打拳,但要確保這個運動常常有機會把你逼到極限。

第二個就是,追隨你的天賦。

沒有人可以在「做你自己」這件事上贏過你。

有什麼事情是你從小就「毫不費力」就能做好的?

你甚至不覺得那是一種技能,但你身邊的朋友或家人都嘖嘖稱奇。

試著把它結合「創作」,讓你的創作過程得來毫不費功夫。

當你寫真的很有興趣的主題,你不會太在意自己寫得好不好,你會有內建的分享欲。

於是你巧妙地用熱情來化解「公開發佈」的心魔。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天賦是盲目的,你可以多問問身邊的人。

即便是 Naval,他也一直想當一個天體物理學家,

但他在 15 歲的時候,被他媽媽一語道破,說他未來會從商。

結果證明他是史上最成功的創投之一。

他母親看見了他自己不知道的「本事」。

「公開發佈」,是我人生中做過最難的一件事。

但這也是我做過報酬率最高的一件事。

因為公開發佈,我認識了過去無法想像的強者,獲得多家出版社的邀約,收入是過去的 3 倍以上。

最重要的是:我成為一個更平靜,能坦然面對心魔的人。

我衷心希望,你也可以獲得這樣的好處。

▋ 克服心魔

「如果這件事很簡單,那任何人都做得到。」這句話,是我對抗公開發佈心魔的武器。

我相信在創作的路上,你一定會用得上。

除了這個心法幫助你克服公開發佈的心魔以外,我在設計《電馭寫作》時,也設計一套系統幫助你降低難度:

⇨ 消除「空白頁的恐懼」
「電馭寫作七大階段」(選題、發想、備料、標題、前言、主體、收尾),要提供你一套清晰的 SOP。
新手只要跟著這七個步驟走,就能像玩闖關遊戲一樣,不知不覺地完成一篇文章。
⇨ 提供「專屬寫作教練」
新手可以透過 AI 示範,學習什麼是好標題、如何寫前言、如何組織文章架構。
AI 成為一個 24 小時待命、非常有耐心的陪練,可以針對新手的任何想法給出回饋與修正建議。
⇨ 透過「30 日挑戰」建立習慣與信心:
我把龐大的課程內容,拆解成 30 個小挑戰。
你不需要一次學會所有東西,只要每天跟著完成一個小任務,就能在過程中逐步建立寫作的「體感」與自信。

《電馭寫作》本身,就是一門全新的、沒有任何學校會教的「本事」

它教的不是傳統寫作,而是「駕馭 AI 進行內容創作」的技術,未來創作者最關鍵的護城河。

如果你準備好了,這是我為你準備好的寫作系統:https://chiukaun.substack.com/p/ai-ce7

祝 平安

加恩

嗨 江巧文:

這是《創作者躍遷:從零到一》第五封信。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字:

對象。

在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我曾經走過最長的彎路,就是「對象」這個字。

在那時候,如果你問我「加恩你的文章是給誰看的?」

我只會回答:大家

因為我有很多話想說,所以我說話,我想寫給「很多人」看

越多人看到我的話越好。

諷刺的是,明明很多話想說,那時候也是我產能最低的時候。

我可能兩三個月才寫一篇。

流量表現如何?約 200~300——觸及數喔,不是按讚數。

這種要寫不寫的狀態,一寫就想寫給全世界所有人看的狀態,持續了五年(2019~2024)。

直到後來,我在 Nicholas Cole 的書裡面看到一個概念:

「你的文章,只寫給一個人看。」

如果你想討好所有人,那就沒有人會喜歡你。

如果你想寫文章給「所有大眾」,那就沒有人來看你的文章。

但神奇的是,當你的寫作對象越具體,反而有很多人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將自己代入成為你的讀者。

你必須做到「極致具體」。

具體到什麼程度?

當你已經覺得「會不會太具體了?」時,再往下推得更具體一點。

你必須完全放棄行銷傳統上「30~45 歲、男女比例 6:4 上班族」那種描述,

不要寫給一群人,

你必須只寫給一個人看。

我們都聽過 Tim Ferriss 寫的《一週工作 4 小時》這本書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當他寫這本書的時候,是用 email 編輯器寫成的。

他直接假想了一個朋友,然後只是寫信跟朋友分享他的看法。

《WIRED》雜誌主編 Kevin Kelly 也講過一樣的話:

「當你要寫一個很困難的概念卡關時,想像這是一封要寫給朋友的信件,跟他抱怨這個主題有多難寫。
你馬上就會有第一版草稿了。」

對一群人寫作,你會下意識地要討好所有人,

但我們對每個人說話的方式都不一樣,想要一次對很多人說話,只會讓寫作過程更痛苦。

相對的,只對一個人說話,你就很清楚自己要說什麼、怎麼說、說到什麼程度該停止。

你的寫作速度,就會非常快。

我自己寫作的假想對象,就是我的老婆。

而她確實也是我的責任編輯,每週都會針對文章給我意見。

我寫這麼多文字,其實大多數都只是想寫給她看,沒有在想其它人。

我這樣做了很久,後來看到廣告教父大衛.奧格威有一句名言:

「你的客戶不是笨蛋,他們是你老婆。」

才發現,誤打誤撞印證了奧格威的做法。

你不一定要寫給另一半,但要選一個真實存在的人,這篇文章就只和他對話。

最好,他會真的看你的文章,並且給你意見。

你會發現,寫作更順暢了;

你也更真誠了,不需要為了討好所有人而刻意偽裝。

也因為真誠,你的風格自然而然出現。

▋ 源源不絕的靈感

「只寫給一個人」,很多寫作問題,都會自然而然解決。

拍影片、Podcast...等創作當然也是如此。

當你有寫作對象之後,你接下來的挑戰是「靈感從哪裡來?我要如何把瑣碎的靈感組織成文章?」

在《AI 電馭寫作》課程中,我特別針對寫作者會遇到的困擾設計了:

單元二:如何使用 AI 思考,獲得源源不絕的靈感
單元三:如何用電馭寫作系統,把靈感快速產出成為文章
單元六:如何用 Obsidian 3+1 極簡卡片筆記盒,整理瑣碎靈感

你不需要跟所有人說話,

你只要專注在對一個人寫作,人們自然會對號入座,聽你說話。

和我一起成為 AI 時代的電馭創作者:https://chiukaun.substack.com/p/ai-ce7

祝 平安

加恩


嗨 江巧文:

這是《創作者躍遷:從零到一》第六封信。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字:

完美主義。

我跟「完美主義」這個心魔搏鬥了整整八年,我太熟悉牠的一舉一動了。

沒錯,「牠」。

完美主義是每一個創作者,都必須要搏鬥的「內在野獸」。

而且這場戰鬥,永遠沒有停止的一天,

你變得越強,牠就變得越強。

因為牠就是你。

每一個藝術創作者、內容創作者,只要你必須公開自己的作品,你就面對「完美主義」的心魔。

在和牠搏鬥了八年之後,我總結出了一個心法,幫助我面對每一日,每一夜的戰鬥。

這個心法只有一句話:

「51 分就好」

我把這句話貼在我的螢幕下面,我每一天都要盯著它發呆好一陣子。

我甚至非常激進地認為:

我們都被小時候考 100 分的經驗給荼毒了。

至少在內容創作、新創產業等迭代快速的領域,

你永遠都不可能做到比 51 分更好。

任何想要做到比 51 分更高的努力,都注定是浪費。

為什麼?

因為當你在快速進步的進程中,你幾乎可以肯定:

今天你寫的任何一篇文章,在半年之後回來看一定可笑到不行。

可笑是好的訊號,代表你有所成長。

你必須忍受不完美的自己,發出 51 分的文章,換取明天的進步。

這就是「迭代思維」:

「大多數成功,都是在失敗、破損與修補中成長。」

Morgan Housle 在《致富心態》舉例:

我們都知道,20 歲成人的智商,遠遠超過 2 歲幼兒的智商。
但你知道嗎?人類從 2 歲成長到 20 歲,有一半的大腦神經元都死掉了。
換句話說,你的智力快速成長,是用 400 多億個神經元死亡換來的。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即時儀表板,讓你看見你的小孩每天大腦死了多少億個神經元,
你真的會崩潰,你會抱著你的孩子四處找醫生。
但其實這只不過是正常現象。
長期的智力成長,在短期內看起來完全就是毀滅。

另一個例子:

韓國圍棋大師李昌鎬 16 歲得少久冠軍,橫掃中日韓三國棋手,號稱「石佛」。
他下棋有個特點:很少有「妙手」(圍棋中精妙的一手,解開困境或敗局的關鍵,有時甚至一子制勝。)
他說:「每一手,我只追求 51% 的勝率,我從來不想一舉擊潰對手」。
這是他讓對手最痛苦的策略:「半目勝」。
一局棋,幾百手,最後清算,只贏你半目。
不好意思,那還是贏。

關於那些傳奇贏家,我們都只看到表層的成功故事,

看不見贏家每天都在面對一次次的失敗。

長期的成功,短期來看全部都是失敗。

但只要成功比失敗多一點,不犯致命錯誤,你就能超越現在的自己。

這就是迭代思維。

缺乏迭代思維的人,只要第一次失敗就可能全盤放棄。

像你第一次上健身房,肌肉痠痛後就再也不練,這是多麼可惜的事。

失敗,代表你的進步才正要開始。

將迭代思維應用在寫作上,我每天都會告訴自己:
「每一篇文章都只是草稿,只要 51 分就可以發布。」

文章就算真的寫得很爛,那最糟的情況,也只是「沒有人看」

那不是挺剛好的嗎?

想清楚這點,你反而可以穩定發布。

透過一次次公開發文,小步快跑,持續迭代,

很快地,你會獲得超乎自己所能想像的巨大回報。

我目前已經發布 300 篇文章,加上幫案主發的,已經超過了 500 篇。

每一篇我都重新檢視自己的表現,每週和編輯開會復盤。

才不過短短一年半的時間,我將自己迭代了 500 次。

你很難在其它地方獲得如此快速、強力的自我成長修煉場,但公開寫作可以。

再跟你說一個,很少人知道的事。

其實要在網路寫作領域裏勝出,難度真的不高。

500 篇文章中,我只有不到 200 篇是有破百分享的。

換句話說,我的勝率不到 40%。

即便勝率這麼低,我仍持續前進,達到一個兩年前我完全無法想像的高度。

▋ 我去你的。

網路寫作的遊戲,只是心魔的遊戲。

真正的戰場,都不在網路上,而是在你的大腦中。

在你跟「牠」對峙的沙場上。

如果你也正在跟完美主義對戰,

請你安心地對「牠」説:我去你的。

「我只需要 51 分就夠了。」
「這篇只是草稿,我隨時可以 2 個月後回頭重寫、重發。」

於是你會真的發布。

於是你可以利用容錯率,讓你在失敗中快速迭代,成為強大的自己。

這封信,是我提拱給你的「心法」。

那麼,當你開始要寫「51 分」的文章之後,「方法」是什麼呢?

在《電馭寫作》課程中,我把寫作的整個過程拆解成七大階段:選題、發想、備料、標題、前言、主體、收尾

每個階段,都解決一個寫作者的核心卡點,幫助你快速上手寫作的核心技巧。

重點是:我花了一年半把自己迭代了 500 次,靠的是純硬幹。

《電馭寫作》系統的核心優勢,是用 AI 處理掉重複性勞動,把原本三小時的寫作時間變成 30 分鐘,

當「迭代」的時間成本降低,你就可以更高次數地迭代自己。

因為這套系統,你會少走很多我走過的彎路。

如果你準備好要實踐 51 分就好的迭代思維,我為你準備了一套工具系統:https://chiukaun.substack.com/p/ai-ce7

祝 平安

加恩





沒有留言:

20251020海豚飛的書寫課

《海豚飛的書寫課》思辯人生篇 用文字,與世界辯證。 每一個問題,都是靈魂拋向世界的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