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畫

古堡樹影


作者:江巧文                                                                         
最近迷上畫畫,每天都在顏色和線條之間遊走,心情十分愉快。也從中發現音樂和繪畫有其相輔相成的特性,對於從小學音樂的我們而言,大家好像覺得我們應該是聽覺型的人,可是不要忘了看譜這件事是視覺,也就是說,同時看譜同時演奏的行為,聽覺視覺同時進行才是真正的學習狀態。

所以,學習音樂的人在視覺能力方面也是很強大的,這讓我想起小時候聽音樂的情境,我常會問人,這音樂是要說什麼嗎?還是就是好聽而己?還是就是聽完心情舒暢?後來才知道音樂還分「純音樂」和「標題音樂」,純音樂你就純粹欣賞旋律、和聲、節奏、律動帶來的美好,標題音樂卻點出了真正要說明這音樂的動機和目的,這也讓我想起俄國作曲家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Tableaux d'une exposition)

展覽會之畫(Tableaux d'une exposition)
發表:  1874
作曲家: Modest Mussorgsky 穆索斯基
改編管弦樂組曲: Maurice Ravel 拉威爾

【曲目】
"Promenade"  漫步
"The Gnome" 侏儒
"The Old Castle" 古堡
"Tuileries" 杜樂麗花園
"Cattle" 牛車
"The Ballet of Unhatched Chicks in their Shells" 雛雞之舞
"Samuel Goldenberg and Schmuÿle" 兩個猶太人
"The Market at Limoges (The Great News)" 里摩市場
"Catacombs" 墓窟
"The Hut on Fowl's Legs" 女巫的小屋
"The Great Gate of Kiev" 基輔城門
展覽會之畫鋼琴譜的開頭「漫步」動機

展覽會之畫(Tableaux d'une exposition)1874年由「俄羅斯五人組」作曲家穆索斯基所作的鋼琴組曲,靈感來自欣賞了建築師兼畫家朋友哈爾特曼Viktor Alexandrovich Hartmann)的遺作展覽會中的幾幅印象深刻的畫作,而發想出來的作品。

穆索斯基從小彈琴,但沒受過正規音樂教育,像理論作曲,他可沒有正式學過,所以他可以沒有框架地把自己在展覽會中的感受用音樂寫出,這是我小時候聽這首曲子很羨慕的事,對於可以運用藝術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很內斂的傳遞,也更昇華。
一開始的「漫步」,如果你聽過各種版本,鋼琴版或交響樂版,每個人處理的方式皆不一樣,一開始的小號有精神極了,中間串場的漫步,有人是悠遊走,有人是興奮走啊,有人會停停走走,有人出現逛累了的疲態,於是也就可以看出處理音樂的人的性格,尤其每幅畫之間的漫步都有小小不同的詮釋,串連著每幅畫的路徑,我小時候聽這首曲子時,真的是看完一畫展,是首發揮想像力十分合適的曲目。

以前在學校教書時,我會運用音樂和繪畫結合的方式來教學,發下畫紙,放出音樂,學生們可以憑著自己對聲響和想像的感受用色彩線條在白紙上呈現出來,像義大利作曲家韋瓦弟(Antonio Lucio Vivaldi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英國作曲家凱泰比(Albert William Ketèlbey)的「波斯市場」以及穆索斯基的
「展覽會之畫」,都是很好用來「聽音作畫」的曲目。

結果,請學生們拿著自己的畫對照著音樂,每個人都有不同色彩運用的特有想法,也就證明了藝術的傳達和接受的空間是很宽大的,有時候根本不必刻意地去要學生怎麼聽音樂,每個人自然而然有自己聽音樂的方法和感受,不用照本宣科,也就造成我日後聽音樂會,看表演時,也不太先看節目單,我通常會在看完時才讀一下,不想讓自己的想像力被既有的文字給框架住。

穆索斯基到底看了哪些畫?

「侏儒」的開場由低音大提琴和大提琴齊奏的音群帶出,尾音在木魚和弦樂的撥奏,呈現出侏儒詭異拙趣的動作,弦樂接進來的幾組長音很激動啊,小號的五度音程卻感悲涼,從音樂中可以想像侏儒的動作、心情、感受,這就是作曲家和聽眾之間的共鳴,他用眼看畫,寫出曲子,我們看耳接收,接收他的訊息,以前的人沒有臉書可以每天發訊,但靠自己的技術來傳達,反而流傳千古。

穆索斯基作曲速度緩慢,而且這套組曲在他生前並沒演奏過,是在他過世之後,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 Nikolay整理遺物時發現,將其整理出版,後人才有機會聽到鋼琴版本,後來拉威爾又將此曲編寫交響樂版,因為曲子頗好聽,也有各式各樣的樂器版本出現,我聽過吉他版,還有搖滾版。

中世紀的「古堡」,你曾試走在其間嗎?大提琴輕而悠揚的旋律帶你進入中世紀古堡的寧靜氣氛中,也看見遊唱詩人在唱歌嗎?整首樂曲很適合入眠,整首音樂很平穩啊,有點哀傷,慢慢消失,又提起結束。想像你在歐洲旅行的路上,一個人在古堡中走著,會不會掉入時空旅行回到中世紀,來一場中世紀的葛利果聖詠吟唱大賽,大夥兒拿著泥金手抄本站在哥德式建築的城堡下唱著,如何?隨人想,人因幻想而偉大,是這樣嗎?是「夢想」啦

「杜樂麗花園」中到底有誰在玩耍?你聽見了嗎?杜樂麗花園位於羅浮宮前方,是平日休閒的好去處,有聽見小孩玩耍的聲音嗎?有聽見小孩嬉戲追逐的腳步聲和笑聲嗎?很有趣的事實是,穆索斯基是軍人,後來在政府單位做事,其實「俄國五人組」大都不務正業,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是海軍軍人,巴拉基列夫是鐵路官員,庫宜是築城法教授,也寫音樂評論,鮑羅定學化學和醫學,畢業後從事研究,這麼有趣的五人組合,皆沒受過音樂正統訓練,也是可以寫出流傳久遠的曲子,想做就去做,做了才有希望,或許也是因為這樣,五人才要團結一起做點事。

接下來,可以想像「牛車」的笨重行進嗎?當穆索斯基在寫此曲時真的只是描寫牛車的笨重辛苦嗎?民族樂派的俄國五人組在寫曲時常會暗喻,沈重的音樂或許是指向當時被折磨的波蘭人,而表現出激憤不平的情緒,那個年代很多事,很多話不能明說,只能在音樂中夾帶著不滿出現。
中場休息(聽音樂會有,看畫也要有)……

看了這麼多畫,其實有的畫根本不在展覽會中,所以有的是真有此畫,有的則是一半想像吧,藝術就是這樣,可能性無限,而非一個蘿蔔一個坑,想要寫,有感覺也就發表了,這才是藝術家的個性,你無法說個明白。

休息一下,腳累了,坐坐喝杯咖啡吧?你平常喝茶還是咖啡?我都喝,通常出門喝咖啡多,在家喝茶多,取用方便,以前還沒有這麼多咖啡廳,想喝一杯好咖啡很難得,現在,三五步就一間獨立咖啡屋,大家都開始會生活了,喝杯好咖啡,心情放輕鬆,我們再來看畫。
走著走著停在下一幅畫前「雛雞之舞」,雞蛋破了,可愛的小雞在跳舞,跳芭蕾舞吧,墊著腳尖,小碎步跳著,這首曲子常常被拿來演奏,展覽會之畫組曲的每一曲都可各自獨立,而且短短地,聽來不負擔,可以全曲聽完畢,像自己親自走一趟展覽會,也可以選單曲欣賞,獨享一幅畫。
「兩個猶太人」一個富,一個窮,富人撒姆爾哥登堡(Samuel Goldenberg)
窮人舒姆雷(Schmuyle)對話的情形。在俄國,這是兩個區別身份的名字,階級觀念好深,穆索斯基是個反猶太主義者,但卻又同情被俄國欺凌的猶太人,很矛盾的心情,曲中可以聽見。兩個猶太人吵嘴的音響配置,你聽得出來嗎?第一段是富人的動機,音長而傲嬌,富人是個胖子吧,吃很多,第二段帶著碎音型是窮人嘰嘰喳喳的碎唸,音尖而細碎,明顯是個瘦子,吃不飽。

聽音樂這種事很主觀的,同一個聲音,每個人的想像不同,你也可以放空就讓音樂過腦,而不去做任何揣想,當然,你也可以發揮你自由的想像力,讓音樂可以透過想像中的畫面而鮮活起來,所以,也就在藝術表現方面,像舞蹈、戲劇、電影中,音樂皆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加入音樂元素,可以使這些藝術更具生命力,你可以想像沒有音樂的電影,沒有音樂的舞蹈,沒有音樂的戲劇,那可有多無趣啊!
位於法國中部的里蒙,市場中的聲響在「里蒙市場」中表現出來,是媽媽奶奶們在市場殺價嗎?十六分音符連續著,很像婆媽阿姨臉不紅氣不喘的叨念,買菜也吵架嗎?是為了殺價?還是為了搶菜?又或是菜販在拉客人?總之,這段音樂很有市場的活絡繁忙的氣氛。

重而沈的長音,帶去走向死亡,「墓窟」中意味著什麼意義?手稿中記著「用死者語言向死者搭訕」,也就是死神說話了,很弱的顫音像苟延殘喘,音樂有「漫步」的影子,音樂越慢,越弱,直到生命終止,不知是穆索斯基是在意指他的畫家朋友哈爾特曼的死亡,用死亡的聲音來表達一切。

穆索斯基看見一幅時鐘畫作而寫的「女巫的小屋」,圖畫是在兩隻雞腳上蓋的小屋,這小屋是巫婆住的,還是個俄國巫婆芭芭雅嘎,瘦巫婆會吃小孩嗎?像糖果屋那樣,可怕喔!坐在鐵臼裏的可怕巫婆用杵滑行,看見人就吃,曲子速度飛快,像巫婆在空中飛行那樣,原來童話中的吃人巫婆應該是真實存在著吧?躲在森林裏的巫婆脾氣也不好,長相也醜陋,只能用糖果屋這種伎倆來騙騙愛吃的小孩。
有黃金大門之稱的「基輔大門」,音樂雄偉壯觀,在烏克蘭首都的基輔,有著可以進出基輔的黃金大門,後來在十三世紀逼金帳汗國軍隊破壞,一直沒有再重建,直到1869年基輔徵大門設計圖,想要重建,哈爾特曼也去試稿,他所設計的城門帶著鐘樓,教堂,還有斯拉夫建築圓頂,別樹一格。

曲子由聖詠和鐘聲呼應而壯大,慢慢交疊而結束,一場展覽會就在「耳朵」的洗禮下,全部欣賞完畢,畫下句點。

聽音樂這件事
聽一首曲子,就是放著聽,你可以重覆聽,可能曲子中有一段樂句你很喜歡,也可以那句重覆聽,再來聽音色,聽樂器,什麼樣的情緒,用什麼樂器,什麼音型,怎麼演奏法來表達,聽熟一首曲子,想再深入研究,再多聽各種版本,多查各種資料,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生活中,音樂越來越方便取得,你要聽音樂會、黑膠、CD、手機下載通通都可以,但是就是要多聽,讓生活中讓音樂充滿,音樂的種類也多去接觸,古典、爵士、新世紀、傳統、民族、心靈音樂……慢慢的,你會有自己喜歡的類別,再去鑽研,也就是先有機會,再多接觸,你才有辦法產生興趣。

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是從一首作者自己都不太管的作品,被世人遺忘的作品,直到被人發現,再改編,再經過各家巧手一直改編,我們才有機會聽到這些美好的音樂,這說明了一件作品要在現代人生活中出現,是得要經過好久的演變、蘊釀,值得好好的聆聽。

教書時,最喜歡和學生討論聽音樂這件事,有時學生彈的曲子彈到快成形時,我會建議他聽聽不同版本的音樂,各家的彈法,不是要去模仿,而是讓學生去聽音樂處理的各種可能性,也就這個人的演奏,你很喜歡他的音樂,那個人,你很鐘意他的處理,都是學習音樂時很重要的課程。

不是學音樂的人聽音樂更是自由的,常常有人問我,古典音樂是不是很難聽懂,如果你覺得一定要知道很多細節才能聽懂,那聽音樂就很難了,其實你只要具備想聽音樂的心,安靜的空間,專注地聆聽,你就能聽見你所認為的美好,而不是一定要懂得樂器,了解作曲家,知道樂曲分析……才能聽懂,但如果可以更進一步,更了解,你也能從中得到細微的美好。

希望喜歡聽音樂這件事,是每個人都能經歷,走向音樂廳給予音樂家支持,音樂市場才能活終並持續下去,好的作品一直被演奏著,讓我們身心靈皆能從音樂中獲得甦醒。
畫展
原文載於「樂覽」194期2019年6月出刊





沒有留言:

王鐸行書集唐詩